新闻中心

艾滋血液检测“窗口期”缩短一半

艾滋病检测中心2013-06-16

  6月14日是第10个“世界献血者日”。记者从江苏省血液中心当天在鼓楼广场举办的宣传活动上获悉,该中心已对采集血液全面进行核酸检测,将大大缩短病毒检测的“窗口期”,减少输血性感染的几率。

  输血存在风险:超过60种疾病可经血液传播

  输血是把“双刃剑”,既可救命,也会害人。因为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超过60种,包括艾滋病、肝炎、疟疾、乙型脑炎及其他未知病毒等。因而,血液中心对采集的每袋血液均要进行严格检测。

  省血液中心副主任魏鹏告诉记者,以前临床用血要经过3道检测关口,分别是快速初筛及两次血清检测。快速初筛在献血之前进行,速检4项指标,分别是血型、血比重、乙肝、转氨酶。如果有任何一项不合格,工作人员会婉拒献血者献血。据悉,每年在初筛阶段被拒的献血者占到总数的10%。

  由于献血点条件所限,初筛关口的检测是很初步的。血液采集完毕运回血站后,血液中心还会分别用两组人员、两套设备以及两份完全不同的试剂,再进行7项检测,分别是血型、乙肝、转氨酶/RhD血型、丙肝、艾滋、梅毒等。只要有一组的一项检测结果异常,这份血就会作废。

  市血液中心副主任傅强告诉记者,该中心每年因为艾滋、梅毒、乙肝、丙肝等各类病原体作废的血液,占全部血液采集量的近1%。魏鹏也说,近年来省血液中心采集的血液报废量在上升,10年前,每年检出并经疾控中心确诊的艾滋血液约四五例,现在已升至每年八九例乃至十余例。

  检测存在“窗口期”:血液中病毒无法100%检出

  然而,即使经过严格检测,也无法完全避免输血导致的感染。记者采访获悉,全球每年增加的艾滋病毒携带者中,有5%—10%经由输血或血液制品感染;即使像美国这样医学发达的国家,输血导致的肝炎和艾滋病也占到总数的7%—12%。

  由于乙丙肝、艾滋病等疾病初期症状不明显,一些病毒携带者可能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献了污染血。而血液检测存在“窗口期”,也就是感染者如果在刚感染后一段时间内献血,即使采供血、用血等各个医疗环节工作人员都100%恪尽职守,也无法将病毒100%检测出来。以乙肝、丙肝等为例,传统方法检测的“窗口期”是一个月。这样的血液一旦被输入患者体内,将发生输血性感染。

  2001年—2002年间,有15名白血病患者在南京住院治疗期间,因输血先后感染上丙肝病毒。后来经法院组织调查发现,血液中心在采血环节、医院在用血环节均不存在任何问题。这种因医学的局限性而导致的悲剧,无法将过错归结到患者、血液中心或医院任何一方。

  降低输血风险:我省拨款千万元增加核酸检测

  魏鹏告诉记者,省血液中心已在原有3道关口的基础上,对所有血液再全部进行核酸检测,这将大幅缩减传染病检测的“窗口期”,保障输血安全。

  核酸检测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血液安全检测方法,在亚洲仅有日本、新加坡等少数国家采用。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核酸检测平均可将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病毒检测“窗口期”分别缩短40%、89%和50%。另外,核酸技术还能检出传统方法尚无能为力的免疫静默感染、乙肝隐匿性感染、病毒变异株感染等,可大大降低输血性感染的几率。魏鹏表示,由于核酸检测需要有大型的检测试验设备,成本较高,目前国内只有10余个省份使用。我省为推动这项工作,省财政专门拨款1000万元。

  魏鹏介绍,今年4月国家卫计委下发文件,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动核酸检测。按照阶段性目标,今年东部地区血站核酸检测标本数量占总采血标本数量的比例达到60%以上,省会城市达到70%以上;明年,东部地区和省会城市血站核酸检测覆盖率再提高10个百分点,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国,其中省会城市应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