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新闻

“癌症村”称谓何以“让村民反感”检测中心呼吁关爱艾滋病人

艾滋病检测中心2013-04-11

  慎用文字是媒体责任感的表现,不能只顾嘴上痛快,要考虑到文字描述可能对相关人群产生的伤害

曹林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广东省翁源县新江镇上坝村癌症死亡村民呈增多趋势,韶关市官方对此回应称,大宝山区域环境污染虽成因复杂,但客观存在,地方 和企业要以媒体关注为动力,主动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和该区域污染防治问题。对于上坝村很多村民患癌症死去的说法,当地政府回应称,死亡率没有统计学上的显 著差异,癌症村的称谓“让村民反感”。(4月10日《南方都市报》)

  “以媒体关注为动力主动解决问题”的回应,貌似客观,其实都是在玩弄文字游戏和推卸责任。“成因复杂”和“历史遗留问题”是在推卸责任,“水质 符合国家标准”和“死亡率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是在回避问题,“癌症村称谓让村民反感”则是变相对媒体表达不满。措辞中都是应对媒体的技巧,温和得体, 但巧妙修饰的措辞掩饰不住对实质问题的回避。

  当然,媒体并不意味着天然的正确和正义,媒体也是可以批评的。比如“癌症村”的称谓,确实存在问题。如今一些媒体在报道社会问题时,为了强化新 闻效果,吸引更多的眼球,喜欢随手拿来或造一个标签概念贴上。某个村发现几个艾滋病毒携带者,媒体就会耸人听闻地命名为“艾滋病村”;某地查出几个癌症患 者,媒体就会习惯性地贴上“癌症村”标签。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出了几个艾滋病毒携带者,不一定有人关注,但冠以“艾滋病村”的符号,就有了渲染和惊悚效 果。同样,“癌症村”也有这样的渲染效果:一两个人患癌症不是新闻,一个村陷入癌症恐惧才是新闻。

  但这样的标签存在多种问题,一方面缺乏明确的界定,容易让人误解。毕竟,“癌症村”不是一个医学概念,纯粹是媒体构造出来的。用“癌症村”形容 癌症问题之严重,却不解释为何该地区的癌症出现率高于平均水平,不说明癌症发生率达到何种水平才能称之为“癌症村”,恐怕不妥。

  另一方面,这种称谓存在歧视,或会引发恐慌,让人不舒服。“艾滋病”在我们的舆论语境中尚未脱敏,带着浓厚的歧视意味,如果称一个村为“艾滋病 村”,外界将如何看待这个村,会给村民带来多大的歧视压力,那些健康者将有多强烈的恐慌?“癌症村”的称谓也是如此,癌症对人们尚是一个话题禁忌,尤其是 患癌症者,一般是很忌讳别人谈论他的不治之症的。如果对一村之民冠以“癌症村”称谓,媒体的报道可能因此赢得更多关注,但却会给村民形成很大的精神压力。

  虽然记者也许是想借此符号强调问题之严重,引起舆论和官方的重视,可客观上会制造外界异样的眼光,形成歧视制造恐惧。即使某地有艾滋病传播问题和污染致病的危险,也应该没一个地方会接受“艾滋病村”“癌症村”“乞丐村”“小偷专业村”这样的污名称谓。

  媒体报道在形塑传播环境方面非常重要,记者应该尽可能以客观准确的描述,营造一个无歧视、无偏见的大众传播环境,而不能为了偷懒和吸引眼球,动辄将报道对象标签化和概念化,以耸人听闻的符号去提升关注。

  环境污染问题需要曝光,因环境污染导致的癌症高发,需要媒体的报道敦促官方的治理。但描述应该尊重事实,报道应该科学和专业。新闻应以客观的事 实去引起专业人士的注意,而不是只制作惊悚的标题、抛出扭曲的概念。新闻报道应成为解决问题的正能量,而不能制造伤害。媒体的报道应以“最有利于遭遇困境 的被报道对象”为标准,而不是将自身报道的影响力看得比村民利益更重要。

  慎用文字是一种媒体责任感的表现,不可信口开河,不可信手拈来,不可只顾嘴说着痛快,要谨小慎微地考虑到这样的文字描述可能对相应的人群产生的 伤害。有些时候,文字也是一把伤人的刀,媒体不得不在“如何描述更有传播效果”“如何描述更尊重事实”和“如何描述能避免伤害”间进行抉择,成熟的媒体会 戒除那种“更能吸引眼球”的诱惑而选择克制的表达以尊重事实。

  当然,也不必揪住媒体这个无意的称谓失误不放。村民反感,应该让村民来表达不满。村民不喜欢“癌症村”的称谓,但可能更在意“污染可能导致癌症 高发”这个严重的问题。不让村民自己表达,而是以“村民反感”的理由批评媒体,倒有点儿让人怀疑:到底是村民反感,还是当地政府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