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男性间性行为艾滋病病毒传播新机制被发现

艾滋病检测中心2013-04-08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专家、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何纳教授领衔的艾滋病研究课题组历经3年多,近日,发现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的行为和分子传 播新机制。该研究成果对我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并已发表在国际流行病学界的顶级期刊《美国流行病学杂志》上。

据了解,男男性行为人群是指男同性之间发生性行为的群体。2012年,艾滋病哨点监测发现该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达6.7%,在个别大城市,甚至占新报告发现的艾滋病病例50%以上,男男性接触传播已成为我国艾滋病疫情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我国医学工作者越来越重视男男性行为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研究,但既往研究未能将艾滋病相关行为流行病学与艾滋病病毒基因亚型或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合起来。

何纳领衔的艾滋病研究课题组历时3年多,共对100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男男性行为者及与其有性接触史的1534名同性性接触者进行了溯源追踪,绘制出以艾 滋病病毒感染者为核心的“男男性行为人群性行为网络图”和“艾滋病传播链图”,结合基因亚型分析,清晰地阐明了男男性行为人群中艾滋病传播的行为和分子机 制。该机制揭示,同一对男男性行为者,由于“多性伴”会导致感染不同基因亚型的艾滋病病毒,并由于艾滋病病毒具有快速复制和基因重组的能力而存在“诞生” 新的艾滋病病毒品种的风险。

课题组的研究发现,男男性行为人群中不仅存在聚集性艾滋病传播和感染,还发现多个性行为网络群体中混杂着不同基因亚型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他们不仅相互之 间发生高危性行为,带来产生新的艾滋病病毒基因亚型的潜在风险,同时也与其他尚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男男性行为者发生高危性行为,导致艾滋病在这一群体中广 泛扩散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