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新闻

中国防艾,临界大行动

艾滋病检测中心2013-03-24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亚洲艾滋病问题特使萨迪克表示,只要中国下了决心,在一两年内就有可能扭转艾滋病蔓延的趋势。
 
       为准确掌握既往供血人群艾滋病疫情,及早发现病人,卫生部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在既往有偿供血人群中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
 
       此前,卫生部表示,为遏制艾滋病的蔓延传播,中国将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高危人群(静脉吸毒、卖淫嫖娼、同性恋等)干预工作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针对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工作队将于今年10月底前完成组建。
 
       代表中国政府的这两大具体而切实的行动,显示了中国政府在防治艾滋病方面孜孜不倦的努力。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艾滋病的传播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据2004年9月中国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中国人口与发展国家报告》透露, 中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万人,居亚洲第二位,全球第十四位,其中艾滋病病人约8万例。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经处在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大面积扩 散的临界点。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据预测,2010年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将达到1000万,形势非常严峻。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了形势的 严峻,统一部署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质性工作。
 
        2004年4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四免一关怀”的重要政策。截止到2003年,中央财政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已由2001 年的1500万元增加到3.9亿元。中国于2002年开始自行生产抗艾滋病病毒药品,并免费向河南、安徽及湖北等重点地区的患者提供。2003年12月1 日,温家宝总理亲自到医院探望艾滋病患者,并和他们握手交谈,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防治艾滋病,努力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在中央政府制定出积极防治措施的基础上,地方政府也针对自己的实际对症下药,落实中央政策。
 
  河南省是因卖血感染艾滋病的重灾区。2004年2月,河南省选派干部组成38个帮扶工作组,深入到艾滋病疫情高发村,协助当地建立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救治、救助机制。 
 
  注射毒品是导致新疆艾滋病毒感染率较高的原因。新疆政府实施了针头交换计划,为瘾君子提供干净的针头。而这样做的第一步是找到这些吸毒者。由于社会的 偏见,使用毒品者往往要隐瞒自己的身份,所以想找到他们并非易事。新疆政府因此雇用已经戒了毒的人,让他们劝说其他的瘾君子到针头交换中心,并劝说他们接 受戒毒康复治疗。
 
  针对戒毒,云南省也积累了自己的经验。从今年1月开始,云南个旧的吸毒人员可以在当地的一个艾滋病咨询中心免费领取到清洁的针具,用于静脉注射吸毒。 在今后的几年中,这种发放清洁针具的网点,还会在云南的昆明、德宏、瑞丽等几个城市出现,覆盖更多的吸毒人群。这项“清洁针具交换工程”是根据《云南省艾 滋病防治办法》制定的。
 
  新疆政府还认识到防治艾滋病不能忽视了性从业人员。为此,他们向性从业人员提供教育,鼓励他们百分之百地使用安全套。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色情业经营者的参与,为此他们找到了一些很具开创性的方法。
 
  联合国有关机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歧视已经成为中国防治艾滋病的最大障碍,中国赢得这场战争的关键是消除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 社会歧视,特别是确保感染者不会失去工作。因此,山东省近日下发文件,要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所在单位,不得以其携带艾滋病病毒或患有艾滋病作为解除 聘用或劳动合同的理由。
 
  实践表明,有效的公众教育是控制艾滋病的重要途径。虽然目前中国艾滋病毒感染主要集中在6到7个省份,但由于大量人口流动、迁徙,导致艾滋病向普通人 群传播的概率增高。因此,每个人都需要知道如何保护自己。除了在重点地区、向重点人群进行宣传外,中国政府已决定印制大量艾滋病宣传海报,准备发放到中国 的每一个乡村。
 
  此外,中国政府还加大了同非政府组织在宣传领域的合作,比如最近和全国妇联和青年联合会共同组织了在全国100多个示范区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这些宣 传要让人们意识到艾滋病就在我们身边,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和方式,教育人们进行自我保护,不要歧视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尽管中国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速度,但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如专业防治队伍不健全,尚未建立完备的疫情采集系统等。
 
  面对种种挑战,中国政府将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据国家人口计生委有关负责人透露,中国将起草《预防控制艾滋病条例》,积极推进与艾滋病相关的法律、法规 的完善,将艾滋病防治纳入法治轨道。并承诺到2005年,100%的大、中学校将设防治艾滋病课程。要通过宣传教育,大力提高公众特别是农村人口和高危人 群对于艾滋病病毒/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等知识的了解,消除歧视和误解,提高公众对防止艾滋病病毒/艾滋病蔓延的参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