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检测中心2013-07-17
这几天正在休假的南医大口腔医院颌面外科主治医师李怀奇,昨天接到一个国际长途。电话来自印度洋彼岸,桑给巴尔纳兹莫加医院的青年医生默罕默德,向“师傅”问好。默罕默德是李怀奇过去两年援非工作中的助手,纳兹莫加医院是李怀奇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从2011年6月11日离开故土,到上月27日回到祖国,700多个日夜,汇成了李怀奇8.5万字的援非日记。
两年接待12例艾滋病患者
有着“一颗椰子树”这样美好名字的纳兹莫加医院空间狭小,环境混乱,设备落后。而落后的医疗水平也给初到非洲的李怀奇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天上班见 他们拔牙,多人共用一瓶麻醉药。医生不带帽子、口罩,随意将带血的器械放在牙椅操作台上,动作也粗暴……令人难以忍受的,还有蚊子、苍蝇在身边飞来飞 去。”
就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李怀奇开始了他为期两年的援非工作。医生都知道,艾滋病人的手术会给医生带来多大的风险。“在国内,这么多年来,我也就碰过2例,但在那边两年,诊断出的就有12例。”李怀奇告诉记者。
第一例艾滋病患者Hady的手术,是要切除颌骨上的肿瘤,“这就很可能被颌骨刺伤导致感染。”李怀奇在日记里也记录下自己的思想斗争:“援外专家,大 可以随意找个借口就把患者打发掉。”然而这名患者的肿瘤向口腔舌侧生长,已经影响进食和呼吸,麻醉师甚至无法将管插入,如果不进行手术,患者性命堪忧。决 定搏一下的李怀奇,戴上3层手套,成功地为这个病人切除了肿瘤。
“跨界”做过多起手术
援非医生,有不少迫于需要都成了全科医生。李怀奇也不例外,在桑岛的两年,他也有许多“跨界”治疗的经历。
有一次,刚做完手术的李怀奇接到通知,说有一个中国人遭遇车祸,结果到了现场才发现伤者被万伏高压电击伤,肠子已经暴露在外。李怀奇发现,伤者的肠子 已被包裹了纱布。作为江苏省国家救援队的一员、省红十字会的救护师资,李怀奇凭着专业知识,当下做出急救方案:“赶紧拿走纱布,纱布会使肠子干掉坏死。立 刻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保证肠子的湿润。”
鱼鳞病患者、颅骨挫裂伤的女孩、颈部患有坏死性筋膜炎发出恶臭的老人……李怀奇说,跨界作业在国内不太可能,但在桑岛,身为医生,“必须这么做,全凭良心。”
小学徒成长为医院副院长
日记里,李怀奇写道:“最近一段时间很开心,staff已能独立门诊,这也算是这半年援外工作中自己最得意的地方了。”这个让李怀奇得意的staff,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默罕默德。
李怀奇说,当地人有句口头禅:“poly,poly。”相当于中国话的“慢慢来,慢慢来”。这话放在医疗工作中,可能就会耽误救人。但这一点,在当时 还是实习生的默罕默德身上体现得很明显。在一起工作时,有时候急起来,李怀奇也会拿小钳子敲打默罕默德的手背,要求他加紧练习。更多的时候,李怀奇会尽可 能给默罕默德临床机会,甚至做起他的“助理”。
从开始连门诊看病都不敢,到现在可以独立做些简单的手术。从当年的实习生,晋升为现在纳兹莫加医院的副院长,默罕默德的成长是李怀奇最感欣慰的。
本报通讯员 田天 本报记者 谈洁
本报实习生 夏筠
援非期间给病人看病。本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