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艾滋病常识越缺乏对艾滋病及艾滋病病人的歧视与恐惧越强

艾滋病检测中心2009-10-19

日前,由中国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委托零点研究集团完成的《2004年中国居民艾滋病常识及态度和行为状况研究报告》表明:城乡居民对艾滋病及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与恐惧心理普遍存在,而艾滋病知识的缺乏更加剧了这种心理。


 

该项调查结果来自于今年4月使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城镇地区)和整群抽样方式(农村地区)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太原、长沙六个城市,辽宁锦州北宁、河北石家庄辛集、陕西咸阳兴平、广东阳江市阳东县、河南信阳浉河、云南昭通六个小城镇以及上述六个小城镇下辖的6个农村地区中的3247名18-60岁当地常住居民进行的入户访问。数据结果已根据各地实际人口规模进行加权处理,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调查抽样误差为±1.81%。


 

€    城乡居民对艾滋病和艾滋病人的歧视与恐惧心理普遍存在


 

下述数据充分表明了对于艾滋病及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与恐惧心理在城乡居民心目中普遍存在:对于公共场所的艾滋病病人,紧张躲避是人们的普遍反应(58.9%);如果一个同事得了艾滋病,59.8%的城乡居民明确表示不愿意再与这位同事继续共事,不愿继续共事的主要原因是怕被传染;如果自己的家人感染了艾滋病,67.2%的城乡居民不愿意被外人知道,26.9%者不愿意与之继续共同生活;36.1%的城乡居民明确表示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不应该享有与正常人一样的入学/就业权;仅有47.4%城乡居民赞成“医疗机构无权将艾滋病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情况告知第三方”这一规定。另外,还有29.8%的城乡居民明确表示一个人感染艾滋病与他的道德品质有关联。


 

附表  城乡居民对艾滋病及艾滋病人的态度 (单位:%)
对艾滋病及艾滋病人的态度选项及中选率(%)


 

对公共场所艾滋病人的态度
    紧张躲避:58.9
   无 所 谓:24.9
 
是否愿意与艾滋病同事继续共事
    紧张躲避:58.9
   无 所 谓:24.9
 
家人感染艾滋病是否愿意外人知道
    不 愿 意:67.2
   愿    意:16.2
 
是否愿意与感染艾滋病家人继续共同生活
    不 愿 意:26.9
   愿    意:54.8
 
艾滋病与不良道德品质是否有关联
    有 关 系:29.8
   没有关系:23.0
    不 一 定:41.0
 
艾滋病患者是否应该享有正常人一样的入学/就业权
    应    该:49.8
    不 应 该:36.1
 
是否赞同“医疗机构无权将艾滋病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情况告知第三方”这一规定
    赞    同:47.4
    不 赞 同:42.1
      资料来源:数据来源于中国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委托零点研究集团于2004年6月完成的《2004年中国居民艾滋病常识及态度和行为状况研究报告》。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艾滋病一开始是外国人的病,是性乱和吸毒等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引起的。1985年,在浙江省检测出的中国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却是由于身患血友病后使用了国外的血液制品而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这时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后来,进一步发现感染艾滋病的妇女可以将艾滋病毒直接传给她的后代。但是,直到今天,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仍然把艾滋病和吸毒、性乱等行为联系在一起,人们视艾滋病为道德意义上的敌人,对艾滋病患者普遍存在歧视心理。而由于艾滋病的巨大危害性和目前的不可治愈性,不少人“谈艾色变”,对艾滋病及艾滋病人充满恐惧。   


 

 *    艾滋病知识的缺乏加剧了城乡居民对艾滋病的歧视与恐惧心理 


 

     人们对人对事的认识水平和了解程度往往会影响他们对该人该事的态度和行为,本次调查发现:城乡居民对于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识水平显著影响他们对艾滋病及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


 

    “咳嗽/打喷嚏”、“蚊虫叮咬”、“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办公用品,共同办公”、“与艾滋病患者共用餐具,共同进餐”、“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 “与艾滋病患者共用马桶、浴室、游泳池等公共设施”这六种行为或方式不会传播艾滋病,但是不少人对之心存恐惧。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分析了人们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误会程度对他们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作用。误会程度的界定如下:将能够正确说出上述六种行为或方式中5-6种以上方式不会传播艾滋病者界定为低误会者;将能够正确说出3-4种者界定为中等程度误会者,将能够正确说出0-2种者界定为高误会者,分析结果表明:误会程度越深,对艾滋病及艾滋病病人的恐惧与歧视心理越强。具体表现在:  


 

① 误会程度越深,艾滋病与道德不良的关联性认识越强。


 

② 误会程度越深,越不愿意与身患艾滋病同事继续共事。


 

③ 误会程度越深,越不愿意与身患艾滋病家人继续共同生活。


 

④ 误会程度越深,对艾滋病病人的入学/就业权、隐私权的认同度越低。


 

     无知加剧恐惧和歧视心理,歧视范围不仅涉及到艾滋病患者本人,还涉及到患者的家属和家庭。因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绝大部分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身份和行踪,这给卫生防疫部门的监测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难处。排斥和孤立不仅加剧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的痛苦,还会限制社会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关怀和服务的能力,妨碍开展和推广行之有效的艾滋病预防活动。艾滋病患者不是我们的敌人,艾滋病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无知、恐惧和歧视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最大阻碍。普及艾滋病知识、消除恐惧和歧视心理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关键之一。